10分钟就把娃生下来了,为什么别人可以这么快!
说到生孩子,你最想怎么生?
快要生的准妈妈们,是不是对长达十几小时的宫缩阵痛特别恐惧?
是不是对那些只花「十几分钟」就生完的宝妈们特别羡慕,巴不得自己也能分分钟解决?
然而,这些以「神速」生产的妈妈现在想来也是后怕的。生孩子绝对不是「快刀斩乱麻」,过快的话,是很可能踩到「急产」这颗地雷的。
1、什么是急产?
在回答这个问题前,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正常的分娩过程。
正常的产程要经历「宫口全开」这个比较漫长的过程。规律宫缩伴随着阵阵疼痛,同时宫口逐渐扩张,等宫口开全10cm后,接着就是娩出胎儿和胎盘。
所以,生产全程对于头胎妈妈来说要13-18小时,二胎妈妈虽然快一些,但也要7-10小时。
而急产,宫缩过强、过频,宫腔压力过高,宫口急速扩张,1个小时就能开5cm或10cm,总产程不超过3小时,so fast!
另外,遇到产兆突然来临,来不及去医院的紧急情况也可算作是急产。
2、急产的危害
由于急产速度之快,孕妈很有可能把孩子生在路上,生在车上或者生在家里……
在这些情况下,没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的救助,妈妈和宝宝的生命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。
对妈妈
-
宫缩又急又快,易使产道发生撕裂伤,若遇上瘢痕子宫,易引起子宫破裂。
-
接生时的准备不足、消毒不严均可导致感染。
-
由于子宫之前过度收缩,在胎儿娩出后可能处于「疲惫」状态,导致缩复能力降低,胎盘不能及时娩出而滞留不下,引起产后大出血。
对宝宝
-
过强过频的宫缩可使胎盘血液循环发生阻碍,胎儿缺血缺氧,很容易发生宫内窒息。
-
子宫「急促」地推动胎儿,宝宝不能很好地去适应产道,在骨盆处磕磕碰碰,严重时易导致骨折。
-
宝宝迅速生下来,在产道受的压力突然解除,易导致脑出血。
-
毫无准备的分娩,宝宝可能会坠地而发生外伤。
3、哪些妈妈易中招?
急产与产次、孕妈的年龄、孕周、胎儿大小等因素有关:
经产妇(已生过一胎)
18岁以下或40岁以上
有过流产、早产、急产经历
患有甲亢、贫血、高血压疾病
骨盆相对过宽、盆底组织松弛
胎儿过小、双胎或多胎
有以上情况的孕妈妈,还是得重视,密切关注身体变化,必要时及时去医院哟~
4、急产如何预防?
不管有没有急产的可能,孕妈都应在产前做好预防措施,准备好待产包和其他必需物品,安排好交通工具。
尤其是有急产经历的二胎妈妈,生得更快,应做好万全之策。
孕妈要充分了解产兆的3指征:规律宫缩、破水、见红。
曾经有报道出「误把宫缩当胎动,直接把宝宝生在马桶里」的惊人案例,所以,妈妈千万不能大意。
当出现任何一个产兆,都要引起重视,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医院待产。
要生的那几天也应尽量减少外出远走,最好有家人陪同。
5、来不及去医院怎么办?
总有些事情出其不意,急产会让你猝不及防。
在估计可以等待或者离医院很近的情况下,家人可以将准妈妈送往医院。
如果等不及了,甚至在阴道口可看到胎头露出来了,与其生在路上,不如生在家里相对安全。
准妈妈和家人可以借鉴这些方法,将风险降到最低:
-
拨打120电话,请求最近的急救中心的医生前来救助,或者拨通产前联系的医院或医生的电话,请求在电话内口述协助指导接生
-
因地制宜准备接生工具:干净的浴巾或者毛巾、衣服,条带,卫生纸,打火机,酒精或碘酒(没有时,白酒代替),用沸水煮或者用火烧灼消毒过的剪刀等
-
准妈妈先躺在床上,将柔软的毯子垫在臀下,防止胎儿出来撞伤
-
分娩时呈半卧位,两腿屈曲,向两侧分开,宝爸接生时,用毛巾托压阴道与肛门间帮助宝宝娩出,并保护会阴防止撕裂
-
应顺着宝宝的身体方向慢慢接生,切忌硬拉或者强行扭转
-
胎头娩出后,应及时帮宝宝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。
-
宝宝娩出后,注意包裹好给ta保暖
-
如果120来得很快,先不要剪脐带,等胎盘自然娩出后,将胎盘放在高于或与宝宝等高的位置,等待医务人员救助处理
-
若急救车迟迟未到,用干净的条带或橡皮筋在距离脐带5厘米以上的地方将脐带系紧结扎后,再拿消毒后的剪刀剪断,随后尽快将宝宝和妈妈送往医院
特别提醒:
若出现急产,有尿意或便意时,直接就地解决,不要再到厕所了,避免把宝宝生在马桶里。
当然,希望以上方法最好用不上,妈妈在医院安全顺利地生下健康baby才是极好的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