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月子=坐牢?这5个坑娘的禁忌,别再听老人家的了!
本以为怀胎十月已然辛苦,没想到坐月子才是真正吃苦头的时候:
左边亲妈右边婆婆,七大姑八大姨都跑过来劝诫一番:
坐月子,不能洗头、不能洗澡、不能刷牙、不能下床、不能吹风扇、不能吃盐、不能哭、不能玩手机、不能看电视…各种不能。
不能这不能那的,跟!坐!牢!有!什!么!区!别!
那么,这么长长长长长的「禁忌清单」,真的需要照单全收吗?咱们一一来看看。
首先,得先弄明白到底什么是「坐月子」。
我们知道,怀孕对一个女性来说,在整个孕期10个月的时间里,全身各个系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,妊娠过程很漫长,但是分娩过程相对很短暂。
那么在胎盘娩出后,就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,使全身各个系统都恢复到妊娠前的状态。这个时间就是产褥期,一般认为是大约6~8周。
所以说,「坐月子」是没错的,但怎么坐,就成了传统观念和现代医学争论的重点。
咱们一一来看看。
1、不能吹风、吹空调
传统观念认为,月子里产妇身体虚弱,不仅不能吹风,最好还能捂得严严实实的。
但其实,「捂」月子本就是错误的做法。一搜新闻就会看到不少新妈妈因为热中暑丧命的悲惨故事。
【正确做法】
产妇的休息室必须清洁干净,室内空气流通。
夏季要预防中暑。新妈妈应穿宽松的短袖短裤或裙子,不要刻意捂着。天气炎热的时候,要开风扇或空调,空调调到26~27°C,别拿风口对着妈妈和宝宝即可。
冬季用火炉取暖的家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,时时开窗通风。
2、不能洗澡、洗头
「月子里不能沾水,会落下月子病的。」这是婆婆妈妈们常说的话。
过去,没有浴霸没有热水器,产妇洗澡要泡到一大盆水里,想想确实可怕。
但我们现在条件那么好,为什么不把自己弄舒服干净一些呢?
况且,产后反而更应该注意个人卫生。
月子里,新妈妈要排恶露,不洗澡会增加生殖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。
给宝宝喂奶时,各种水分、糖分、蛋白质、脂肪、还有宝宝口水什么的都混在一起,如果不注意清洁,病菌很容易趁机混入。有的新妈妈就因为不注意清洗,患上了乳腺炎。
另外,月子里产妇要把怀孕时增加的血容量排出去,新陈代谢会比较旺盛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多汗。
这是产后正常的生理现象,在医学上我们把它叫做「产后褥汗」。要是不洗干净,浑身黏乎乎的,多难受啊。
另外,月子期洗澡洗头和腰腿痛并无直接关联。
新妈妈要照顾宝宝,比孕期的劳动量大很多,再加上不注意姿势,很容易损伤腰部,就跟经常干重活的人很容易腰不好一样的。多注意休息,别太劳累就不会腰腿痛了。
【正确做法】
宝妈产后洗澡需根据伤口恢复的情况来判断。
伤口未愈合前是以擦浴形式,伤口恢复后,才可以淋浴。剖腹产一般产后9~10天左右,顺产的要看有没有伤口,一般产后7天左右。月子期间不建议坐浴。
月子期可以洗头也可以使用吹风筒吹干头发,但需注意使用吹风机时要侧吹,不直吹到头皮。
洗澡洗头后都需注意及时保暖。
3、不能刷牙
很多人说「生个娃,掉颗牙」,也有的说怕缺钙,刷牙会导致牙齿脱落。
但一个月不刷牙,牙齿里面细菌横生,还要吃月子餐各种补补补,过了月子期,牙不掉才怪了。
【正确做法】
宝妈要保持口腔清洁卫生。
每天早晚刷牙,饭后漱口。
建议用软毛质地的牙刷,避免冷水刺激,应用温水刷牙、漱口。动作要轻柔,避免损伤牙龈。
4、绝对卧床
很多人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去理解「坐月子」,认为就应该「坐」。
以前的媳妇十分操劳,要做饭要洗衣服要做各种家务,好不容易到了生孩子的时候,可以有一个月的时间休息一下,所以趁这时好好休息,也无可厚非。
但事实上,产妇一直坐着不动是很危险的。
长期卧床不活动,下肢很容易形成血栓,这些血栓一旦随血液移动到心肺部位,形成肺栓塞,命都可能丢掉。
另外,产后早期活动有助于体力恢复,增强食欲,促进排尿及排便。
【正确做法】
顺产的妈妈,产后6~8小时可起床稍微活动,产后第2天即可随意活动。
剖腹产的妈妈,可在产后第3天开始,由医护人员协助下床活动。
但要注意,可以活动不代表过多活动。因为产褥期过早参加体力劳动可造成盆腔器官脱垂,可选择轻盈适度的产后体操。
5、不能吃水果
刚生产完,新妈妈脾胃虚弱,确实不宜吃生冷寒凉的食物。但因此就拒绝所有的水果,反而容易导致便秘、肠梗阻等,可谓得不偿失。
【正确做法】
宝妈月子期间饮食需根据产后身体情况和进补原则进行合理搭配。
大部分宝妈产后体质偏寒凉,不建议吃凉性的蔬菜或水果,主要以温补的果蔬为主。如:
苹果、香蕉、圣女果、葡萄、莲藕、胡萝卜、西兰花、莴笋、芹菜、黄豆芽等。
蔬菜要炒熟热吃,水果切丁放入等量开水中煮2分钟后,连煮水果的水一起吃。
虽然维生素C会略有损失,但膳食纤维和矿物质不受影响,也比完全不吃水果好。
总的来说,坐月子当然属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,但很多禁忌都是没有必要的,盲目遵从反而可能引发其他问题。
如有不了解、不确定的事情,还是先咨询一下医护人员吧。
推荐阅读:↓↓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