脱发、便秘、发烧……生完宝宝还有N个坑等你跳!

2017-08-21 10:26:07 编辑:多喜娃

  怀胎十月,终于顺利「卸货」,接着就要坐月子啦!


  妈妈们都想利用这个黄金时期塑造完美身材,可是,要想恢复得那么「有料」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,而且,有些问题还一直困扰着各位妈咪:


  还拉不出来,要被憋“屎”了!


  睡了一觉,衣服被子都湿了,我是出了多少汗!


  头发一抓一大把的掉,再这么下去秃头了咋办?


  这些都是产后正常的生理现象,妈妈们不必慌张!如何更好的应对呢?咱们来聊聊~~


  1、憋尿和便秘


  都说人有三急,如果排尿拉便都不能随心所欲,那还叫人生?



  憋尿


  排尿可以说是妈妈们产后要跨过的第一道坎儿。不管是顺产还是剖宫产,产后4-6小时妈妈们要尽早排尿,而且必须有尿。


  但是,因为生完宝宝,妈妈的「那里」疼痛,膀胱功能又还没完全恢复,每次只能频频想尿却尿不出来。


  妈妈们应该相信自己,生孩子的痛都熬过来了,还怕一泡尿不成?如果排不出,可以试试下面的几个方法:


  1. 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排尿环境


  让自己有一个独立隐秘的空间,让周围的人尽量回避。那么多双眼睛盯着,换作我,肯定尿不出!


  2. 热敷、按摩、撅屁股


  用热水熏洗、温开水冲洗「那里」来诱导排尿。热敷下腹部,并轻轻按摩,刺激膀胱肌收缩。


  也可以试一下用手按按肚子,借助外压来排尿,或者撅屁股这种特殊体位……姿势不好看?排尿才是王道!


  3. 听水声,刺激排尿反射


  打开水龙头,两杯水互倒,还有经验说让老公吹口哨也能诱导排尿,真神了!


  便秘


  产后也容易便秘,妈妈们可以多吃蔬果,食物均衡多样,保证营养全面、水分足够。



  还有,适当下床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,不仅能促进肠蠕动,对腹肌、盆底肌张力的恢复也是很有帮助的。


  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法缓解,那么还是及早联系医生帮处理吧,别被屎尿憋坏了!


  2、泌乳热和褥汗


  泌乳


  由于生完宝宝,妈妈过度疲劳,体温会略升高(一般不超过38℃)。


  到了产后第3-4天,由于身体为母乳喂养做了准备,乳房血管充盈,乳房胀大,也会伴有37.8-39℃发热,一般持续4-16小时后体温就会下降,这些都不属病态。


  但是,如果体温迟迟不降,或者妈妈们感觉身体不适,就要及时就医了。


  褥汗


  产后妈妈还会觉得出汗特别多,怀疑自己是不是「体虚」。不是啦,因为产后1周内皮肤排泄功能旺盛,就算再怎么身强体壮,都会大量出汗的。


  此时尤其要注意保持通风,穿宽大透气的衣服,利于散热。可以开空调,但不要对着风口吹,切不可因旧风俗习惯怕「受风」而包头盖被,避免「捂」月子出现中暑的危险。


  3、宫缩痛


  子宫复旧,为恢复正常大小会不断收缩,而引起下腹阵发性剧烈疼痛(二胎妈妈感觉会更强烈)。


  在亲喂时,哺乳反射性地引起缩宫素分泌增多,疼痛也会加重,但不需特殊用药。一般来说,宫缩痛持续2-3天就会自然消失的。


  4、恶露


  宝宝虽然从肚子里出来了,可是子宫内还残留有很多的东西等着排出来呢!


  脱落的细胞、组织碎片、分泌物等会伴随血液一并经阴道流出,所以新妈们看到排出了血性东东不必太惊恐。


  恶露一般在持续4-6周可排尽。在不同时间段,形状是不一样的哦。


  最开始为血性恶露。含有大量血液,所以色泽鲜红,量多,有时有小血块,持续3-4天后出血逐渐减少,转为浆液状。


  再是浆液恶露。色泽淡红,渗出液、粘液多,持续10天左右,变为白色恶露。


  最后为白色恶露。色泽黄白,质粘稠,约持续3周就干净了。


  如果42天后恶露没有排完,或者量多,色泽、气味异常,就得果断看医生了!


  妈妈们可都提前囤好了产褥卫生巾和护理垫吧?有备无患不慌张!


  5、产后脱发


  这种脱发是临时的,这是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度降低引起的,随着体内激素逐渐稳定,头发会慢慢长出来。


产后脱发


  到了宝宝一岁左右,乌黑浓密的头发又回来了,脑补一下成龙大哥的duang特效~


  对于产后脱发,这里有皮肤科医师提的3个建议,妈妈们拿走不谢~~


  1. 保持头发清洁


  月子期是可以洗头的。洗头可以清洁头发中的灰尘、污垢,减少油脂的堆积而堵塞毛囊,还可以避免因长久不洗而导致的头发打结,减轻脱发症状。


  2. 避免拉扯头发


  建议妈妈们用齿距较宽的牛角梳梳头,这样不仅保健,还能减少梳理过程中对头发的拉扯。


  3. 尝试新发型


  蓬松的发型会使头发看起来浓密,掩盖头发少的尴尬。妈妈们还可以尝试留短发,这样看起来清爽又干练。


  以上的Tips妈妈们都get到了吗?全面认识了正常的生理现象,新妈妈们就不用过度焦虑和担心啦!


  参考文献:


  [1] 谢幸, 苟文丽. 妇产科学. 第8版.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3年.

留言评论
×